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

灿烂千阳读后感

时间:2025-10-22 20:48:56
灿烂千阳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灿烂千阳读后感1

去年寒假在家读完了《追风筝的人》,此刻读完了《灿烂千阳》,感觉两个故事都令人震撼,让人深思。我想,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加给人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的胜利远远比不上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或许我们会在各种电影的感染下,对英雄充满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临和经历过战争的人相比,电影描述的任不够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没有食物,疾病蔓延,残疾,死亡,冷酷,凶暴,阴险……随战争一齐滋长。能避免战乱,实属不容易。人的贪婪和野心无时无刻不不助燃着战火。战争中受苦的人,他们能活下来,是万分艰难的。和平只有经历战争的人再懂得其珍贵。

在读《灿烂千阳》过程中,深刻地意识到人性在灾难面前则会尽显,求生的本能会使人们干出疯狂的事来。世界越来越动荡,大国强国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国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战争,能够进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强食的同时又存在帮忙弱者的力量。没有这力量,人类与野兽的距离也就不明显了。这力量的根源,是一种爱,我们能够谓之“博爱”。

我们能够自我问问自我,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看完这两本书,我先想到战争,随后又思考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灾难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将人的本性在两本书中一一展现。思考人性,又进一步想到了人类的前进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类自我毁灭的方法,因为,不论多么礼貌的国家,都会有从盛转衰。人类的盛衰在于自我的认识。这是取决于人类整体而不是少数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类本身与战争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与自我今后所应对的毁灭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具有毁灭自我的性质,就是说,人类的毁灭很大程度上与自我的作为关系密切。但是,人类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特性,人类能反省,会改正,能学习,能吸取教训,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质与恶性是有一样强大的力量,能让人存活下去。因为人类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让其获得不可小视的力量,从而生存下去。或许,人类会毁灭,但不会消失。人的恶劣行径的确与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这些东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见解。

我是很愿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间的种种奥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学浅,这的确是事实,但我觉得,努力去试试,肯定会有点进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许能改变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导,这也是有可能的。书籍还是很好的,这个时代,书籍所起的作用,没有减少,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现,让人们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增强和提高。我们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进步,能够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结晶。批评和包容,使我们更就应学习的品质。而此刻,批评似乎多于包容,这需要平衡。和谐,是共存明白,但绝不是解决人类自身问题的良方,和谐能解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问题,缓和人与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们的确需要先做到和谐,这是务必做的。

灿烂千阳读后感2

高中时我偶然间打开《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便爱不释手,于是我就关注了它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系列作品。终于,在今年漫长的寒假中,我开始阅读这位作家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灿烂千阳》。

这次胡塞尼将关注焦点放在阿富汗妇女身上,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的不幸故事,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这是一部阿富汗国家忍耐的历史。这本书同时标志着胡塞尼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在读这本书时,我时常会想起玛格雅姆,她小时候的泥屋,她的娜娜,那个经常会被妖怪附体、说她是小哈米的娜娜,还有那位被称为父亲的扎里勒汗。她和拉希德的'生活,是她一辈子无法突破的黑暗。每次看到《灿烂千阳》这四个字,总有一种刺痛神经的感觉。这是一种对阳光的渴望,一种从黑暗走向光明时的感受。玛格雅姆和拉希德的生活,就如同无底的黑洞,那种无时无刻的被欺负,让我几乎看不到了希望,我无法想象一个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有着怎样的坚韧和生活的欲望,才能日复一日。而在有了阿兹莎之后的生活,有一丝的阳光扫进她的世界里,她有了笑脸和大爱,或许她也不明白,她内心其实有着一种信念慢慢地发芽、成长。我无法想象,她杀了拉希德后的沉稳,或许这也是她自己认为的,这一辈子这是她第一次不听从任何人的命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她走的时候,应该是安静的、没有恐惧的。其实刚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女人,总觉得她逆来顺受的性格太让人生气,但或许在那样的国家,那样的环境,那就是女人的生活。因为没有教育,没有文化的渗入,作为女人,一般情况下都是穿着布卡,做到不反抗、不抱怨。

再说莱拉和塔里克,他们的重逢是我一直揪心的事情。当人们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尤其是莱拉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失去双亲、失去塔里克,而且被迫与拉希德生活到怀孕生下阿兹莎,这个小姑娘经历了什么样的绝望与挣扎才能与塔里克重逢,而这样的重逢是多么的悲伤与欢喜。

其中莱拉的经历与坚定,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她再次怀孕的时候,我竟在想“如果不放弃这个小生命,或许拉希德会对她好一点”,而莱拉却坚定的作出了最终的决定,她那么决然而平和,是她明白不需要去等待或者祈求别人的给予,而是要自己去争取自己的生活。于我而言,莱拉的坚定如同一面镜子般时刻提醒自己,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要勇敢的去追寻,不期待别人的给予,不等待天降祥瑞,而是心平气和的接受并挑战这条路上必须要经历的困难与付出。汗水与坚持过后,即使没有结果,也是一种最好的结果。

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都觉得重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苦难。经历过战争的人,眼睛里都有着一种向往和平的、温暖的光。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能活着,一切都是美好的。经历了20xx年年初的这场肺炎疫情,让我们更是懂得珍惜,懂得用生命去感恩,去感受这每一天的美好。于我而言,每一次的灿烂千阳之行,都是一次内心的洗礼。(梅雨亭)

灿烂千阳读后感3

《灿烂千阳》以两位主人公的国家女性(玛丽雅姆和莱拉)的角度描写了主人公的国家战争前后的生活。全书共420页,多个线索贯穿全文,主人公的国家女性所受束缚的变化,如莱拉和竹马塔里克的坎坷爱情之路,玛丽雅姆的自求解脱之路,等等。而令我流泪的,是玛丽雅姆和她父亲这对线索。

玛丽雅姆是主人公的国家赫拉特一位屈指可数的富人扎里勒和其女仆的私生女,私生女的身份让她只能在乡下的小泥屋中生活。尽管父亲每个星期会带着礼物来看她,她仍然向往和兄弟姐妹们生活,渴望在父亲的私人电影院里尝一尝所谓的冰激凌, ……此处隐藏11102个字……那么莱拉就是那个与玛丽亚姆灵魂共舞的人。她看到了拉希德眼里的杀意,她不能让拉希德杀了莱拉,拉希德必须死,没有任何悬念,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尽管这条路会让玛丽亚姆付出生命的代价。她很镇定,仿佛这么多年终于得到了解脱。玛丽亚姆说:”我想要的你们都给了我“,她没有孩子,以为这一生只有忍耐不会得到幸福。这不是一般的英雄主义,当押送玛丽亚姆的小伙子问她:“你怕吗?”玛丽亚姆说:“是的,怕得发抖”。生命到任何时候都是可贵的,生命的失去永远令人感到悲伤。

塔里克回来了,他实现了他的承诺——回去找莱拉,像所有那些伟大的爱情一样,冲破现实的种种障碍,抛开种种世俗,步步追随爱人左右,虽然不似从前无忧无虑,但也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如梦如幻。无论战争带给他们多少毁灭与伤害,家乡的人儿最终回到了故土重建家园,带着那不可毁灭的爱告诉那些孩子,昨天的希望,今天的美好与明天的幸福。

时隔五年,继《茶花女》后,国外的小说再次击中我的泪腺,同样是糟糕的境遇,同样是伟大的女性,向那些散发着爱的光芒的人们致敬。

灿烂千阳读后感13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主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

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灿烂千阳读后感14

合上这本书,心情十分沉重。《灿烂千阳》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泯灭人性的画卷。

在那不可饶恕的年代,人类的灵魂正在受到无情的鞭挞;在那战火纷飞的地方,平平淡淡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在那阴霾笼罩的土地上,无数的呐喊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本书的主人公成为了阿富汗人民的缩影,从她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绝望以及在大环境下的麻木。退无可退的她们在寻求不到任何帮助的时候,她们选择的欣然接受。玛利亚姆从小就背负着私生女的骂名,所以她选择向生活低下了头。其实在她很小的时候,小得还无法理解“哈拉米”的时候,她也曾经有过理想,有过追求,有过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但由于生活环境的扭曲,导致她的一生成为了一个悲剧:从小被爸爸抛弃,妈妈因抵挡不了压力而选择自杀,自己又被爸爸的女人安排嫁给一个中年男人。对于这一切,她的抵抗都发生在她的想象中。当她回到生活时,现实还是现实,不会有任何改变。玛利亚姆为了救莱拉、塔里克以及她们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在玛利亚姆人生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她心中虽燃起了许多希望,但闭上双眼,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她从出生,没人认同她。但在她死之前,她是带着满满的爱与认同而离开。她觉得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面对法官的判决——死刑,她也欣然接受,甚至她在临死前认同了自己存在的不合法性,认为判决死刑是一种合法的结局。玛利亚姆的一生都在服从他人的命令,直到临死的时候她也服从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命令:把头低下。

本书的另一位主人公莱拉在战火中失去了双亲,并与自己亲梅竹马的爱人——塔里克失去了联系。在不怀好意的希拉德的精心设计下莱拉相信了塔里克已经死于战火。当时精疲力尽的她又发现自己怀了塔里克的孩子,万般无奈之下莱拉选择嫁给了将近50岁的希拉德,与玛利亚姆共事一夫。两位主人公从最初的敌对到相互了解,又到成为知心的朋友。由于彼此的遭遇都十分可怜,无形之中她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心心相惜的忘年交。两人在希拉德的家庭暴力之下相互扶持,最终玛利亚姆为了救在希拉德拳头之下的莱拉而下定决心做出了自己一生中的唯一一次的反抗——杀死了希拉德。在玛利亚姆的帮助下,莱拉找到了自己一直向往的生活。但最终她没有甘于平淡的生活而选择回到首都喀布尔,为自己故乡的重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着满满的希望而非满身的仇怨继续活下去。这是爱她的亲人与她所爱的亲人愿意看到的最好的结局!

当亲情、友情、爱情与家庭都成为奢侈品的时候,唯有一服躯壳的我们行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还有什么意义可言?我们就如同禽兽一般,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理想,没有了之所以成为人的理由!

也许在当代社会中,阿富汗的妇女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习惯于服从一切命令,习惯于认同自己的低贱。卡勒德胡塞尼笔下的人物一味忍受,但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并存着。有一些没有放弃自己人生追求的勇敢的妇女在推动着阿富汗妇女美好明天的到来!只要给她们一点支持,我相信她们一定会创造奇迹!

阴霾终究会过去。在拨开层层云雾之后,我们会发现属于阿富汗人民的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灿烂千阳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